近年來,清城區積極創新“政、校、企”合作模式,深化與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合作,以共建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園為抓手,通過運營鏈、科技鏈、產業鏈、人才鏈“四鏈融合”,推動高校智慧與清城實踐深度融合,助力農業產業轉型升級,打造鄉村振興“清城方案”。
一、創新運營,多元聯動重構發展模式
產業園通過“系統規劃+產學研協同+協會助力”三位一體發展路徑,實現高效科學運營,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轉化落地。一是強化規劃引領。摸清全區現有農業產業發展現狀,通過良種選育,科學布局優勢農產品,逐步建立起全區各鎮街優勢農業產業發展功能分布,明確各類作物種植主導區域、加工區、物流區、科技研發區等全產業鏈規劃,推動深加工產業鏈升級,由“增產導向”向“增值導向”轉型,提高優勢農業產業附加值。二是構建產學研協同機制。創新采用“1+4+N”運營模式和“1+8”聯動發展模式,通過一個產業園工作專班統籌管理,政府引導、國企擔當、高校賦能、鎮(街道)共建四方協同推進,吸納企業、協會、種植大戶等社會N元力量聯動參與“技術推廣、產銷對接、品牌打造”等環節;以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清城分院為科技引擎,帶動8個鎮(街道)聯動發展,打通全區優質農產品“科研-轉化-產業”全鏈條,推動清城農業向“高產、優質、高效、生態、品牌”的發展路徑轉型。三是成立農業產業協會。推動與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園相匹配農業產業協會成立,充分利用協會資源整合、供需對接、產業協同等優勢,推動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園的發展,實現從“低端生產”向“高端價值鏈”轉型升級。
二、借智登高,數智賦能實現科研轉化
充分發揮華南農業大學“智庫”作用,構建“產學研用”一體化平臺,實現“科研基地+科研團隊”研發模式,推動農業科技精準落地轉化。一是共建科研基地。打造總面積2000平方米的實驗基地和73畝的育種試驗田,試驗田將對水稻、玉米、大豆、甘薯等農作物進行品種篩選和種植技術優化,探索適合清城區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的高產、優質、抗逆性強的作物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,同時創建清城區周年豐產綠色低碳種植模式。2025年上半年,試驗田首期試種了2200個水稻品系、5個優質絲苗米、13個優質玉米、13個大豆和11個甘薯品種,玉米最高產品種達每畝1358公斤,絲苗米實割實測畝產達1163斤(干谷),推動產量與品質雙提升。二是組建專家團隊。華南農業大學將圍繞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園、農業科技示范基地、“一村一品,一鎮一業”等方面建設需求,組建全產業鏈專家團隊、農業科技特派員隊伍,長期穩定對接產業園區,為全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。
三、全鏈整合,三產融合激活乘數效應
產業園堅持以產業鏈思維重構農業,依托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清城分院,打通“科研-生產-加工-銷售-文旅”閉環,形成“農業+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新格局”,實現“接二連三”發展。一是強化價值鏈。產業園通過與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合作,引進、挖掘適種的優質農作物品種;研發與之配套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,推行有機種植;發展現代設施農業;開發特色農產品和相關品牌建設,有效提升作物品質與經濟價值。二是延伸產業鏈。圍繞水稻、玉米、大豆、甘薯等農作物研發加工產品,延長產業鏈。如開發米糠面包、發糕等米制零食;真空玉米穗、玉米汁等深加工產品;豆油與豆粕用作原供應;制成甘薯蛋糕、薯片等。同時推進“農業+研學”“農業+自然教育”“農業+旅游”等主題融合發展模式,構建農旅結合項目,如農耕體驗園、農產品博物館、生態農場等,增加農業產業的文化內涵與體驗價值。三是打通供應鏈。依托區供銷社和農業產業協會資源,開展全方位的品牌宣傳活動,提高品牌的市場曝光度;通過在淘寶、京東等電商平臺和超市、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專柜或專區;參與國內外農產品博覽會、展銷會等線上線下途徑推動產銷對接,拓展市場渠道。
四、人才培育,產教融合孵化新質人才
深化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,以共建“華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清遠分院”為抓手,開展人才培訓、進行種養指導,實現人才雙向培育。一是儲備農業技術骨干。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全程提供技術指導,同步培育現代農民和“新農人”,促進良種良法進村入戶到田,為產業園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,實現“實驗室到田間”的無縫銜接。二是共建人才實踐基地。與華南農業大學共建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和農村創新創業示范基地,為農業農村基層干部、“頭雁”及高素質農民(如: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“鄉創客”)開展種植養殖技術、電子商務、運營管理、生產技術、創新創業等能力提升提供培訓服務,為清城區鄉村全面振興培養高素質人才。